互联网经历了十年的发展,终于成为了历史,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由于细节无法描写,只能由当事人口述,查阅文集,所以后人听起来,难免无法直观细节,苦难往往被忘记,留下的仅是一纸传闻。
如果翻篇,第一章必定是它的嫡长子—-产业互联网。但是有趣的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角将不再是那些光鲜的巨头公司(譬如bat),而是xxx实业有限公司、xxx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很多不懂互联网,更不知什么是产业互联网,更别说,什么是saas。
但是,注定这两者要长此以往的交织在一起,至少再十年。
一、相识却不相为谋
今年春季,一场名为“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的上演,人们不禁对什么是产业互联网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创业,似乎准备跃跃欲试。不过激动之后,更多的是冷静、思考和疑问。
大家在讨论产业互联网时,说“前十年的互联网技术都花在了消费场景上,对生产端和供应链来说太不公平了,现在实体行业终于要熬过它的冬天了,因为互联网技术正在向它招手”。
实际上,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概念,saas就是典型属于这个类别里的一项技术。
saas成为一个行业大约是在2004开始,由一家叫八百客的公司,推出了国内首个即需即用托管型软件800crm(客户关系管理)。
从此,saas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但一路不温不火。
直到2015年,以钉钉、企业微信为首,兴起过一波saas浪潮,但在2017年行业内又纷纷出现裁员浪潮、融资遇冷的困境,至今都还未完全回暖过来。
今年的it领袖峰会中,it巨头们明确表示“消费互联网已过,产业互联网即将到来”,saas又重新成为热点话题。
不过这次的话题却有所不同,前时代的saas大多是以企业办公、客户关系为主,软件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意图就在于要普适(当然也有一定原因在于技术上的受限)。
但是国内的b端消费者,不仅在安全度上有极大的不信任感,在免费使用上更是当仁不让。
普适化的产品无法站稳,垂直专业化的产品更别提了。
saas行业在艰苦挣扎的同时,与之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个行业“生鲜食材”行业也正在经历它十几年的沉浮。
在生鲜这个行业里,14亿人的口,撑不起一家世界500强。
说实在,连中国五百强都没有,生鲜食材整个行业像是处于的一种“分邦割据”的状态,各自为阵。因而,中国交通虽然发达,粮食流通效率却不怎样。
生鲜食材配送行业在没有互联介入的那段时间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几乎是隐形的,因为他们的作息时间是黑白颠倒的。
从采购、分拣再到配送,一整个套工作流程大约是从凌晨2点开始,一直到早晨6点左右。由于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定性了整个行业的作业人员大部分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人才的进入自然比较少。
从需求端来看这个行业,普通大众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追求的仅仅是吃的饱和价格实惠。
60后的人是饿出来的,70后的人是勤俭出来的,80后的人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千禧一代的90后才讲究吃的好,因此量大的一直市场普遍的需求。
如此一来,没有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利润率自然很难上去,这就是为什么生鲜食配行业,早之前呈现的是“分邦割据”的状态。
当然,这种小家作坊泛滥的现象,直至互联网中场战役开始时,得到有效的控制。
如果将生鲜行业分to b和to c来看,可简单分为食材供应链和生鲜电商,据易观数据分析的调查报告《在中国生鲜电商物流行业专题报告》显示,生鲜电商于2005年-2012年之间,一直处于整体发展缓慢的阶段,2012年之后才出现一种爆发式增长。
农贸市场则是食材供应端的一种业态,在这片市场呈现的一片长尾效应,以商贩的形式为主,基本上的商贩都是找上游一级批发市场进货,因此,同一商品区域性非常强,
而且在交易过后,个体商贩对产品的信息是不完全了解的,没有议价能力,另外还劳动强度大,基本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以上。
弯曲的道路就这样一走就是十年,二十年。。
生鲜,代表民生一派的老实业家,saas服务,代表to b服务的科技新秀,看起来似乎各不相干,但实际上,它们应该是互为整体的。
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究底,还是各自领域的土壤还不够肥沃,彼此都还没准备好迎接对方,最要命的一点还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过于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信任长期徘徊于人性的底谷之间。
二、一切就像久旱逢甘霖
早期的saas创业者,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会陷入“欲救人却自己身陷囹圄。
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百业新兴,在大环境的促进作用下,saas可以说会直接被拯救。
主要的缘由,在于出现像生鲜这样的正待与科技接轨的传统行业,会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个接个的涌现,而saas也正是苦苦等候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多年。
于是乎两者就像彼此约定好了一样,几乎同时上演了行业交叉,互帮互惠的好戏,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资本的青睐,这就出现了近年来“资本纷纷去卖菜”的有趣现象,诞生了不少专业为生鲜行业提供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的高新企业,同时也救活了不少正面临着濒危的卖菜个体户。
那么到底saas是如何帮助生鲜行业走出困局,而生鲜(这里还包括其他其他传统行业)又是如何解救了saas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从saas端来看,叫做产业互联网的实体赋能。
由于消费互联网的流量触顶危机,因此b端广阔的“蓝海”刚刚出现,我们讲,产业互联网是要将包括人在内的、设备、软件、工厂、产品等各类生产要素全部链接在一起,而saas在其中扮演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设备之间的关键因素。
如果实现saas 实体产业,这些将都不在话下。
未来还可以实现,包括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云计算 、虚拟现实 等等,传统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甚至还可以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增加销售渠道、优化组织结构等。
从模式上来看,未来有可能实现s to b to c的模式。
s是供应商或者生产商,b是平台(渠道)、c是消费者。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端的资料,因为借助了互联网信息传递速度极快的特征,可以做到,市场需求的可视化,客户需求不再需要通过中间商一层层的对接传话,而是直接看到哪里有需求,立马生产出货。
过去我们知道,产能过剩和供不应求一直都是生产端的最大阻碍,生产端只能依赖有能力跨越信息壁垒的中间商(渠道商)来与消费者获得联系,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供应短缺和产能过剩的现象。
这与简单的b to c模式完全不同,通过s平台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是把原来线性的供应链环节的不同环节进行重构,最后形成一个协同网络。
saas赋能产业,在不久的将来是件必然的趋势。
当然,saas本身就像先前说的一样,他自己也是被救的对象,万万没想到,一个打着帮助别人让生意更好做的行业,自己先难产。
saas的盈利靠的是订阅的模式,年费 功能开放 附加值服务,靠订阅收年费,这一点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来说,几乎是背离,
在实业人的眼里,往往是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什么要付给你一个玩虚拟概念的公司?免费可以接受,付费就别谈。
如此蛮横的态度,无非在于,saas可用可不用,一个可替代的东西,为何要选择你?因此人们往往是优先看重眼前的利益。
但是到了现在,就是不得不用,因为不用,即将面临的势必是被大品牌洗牌。
到今天,我们看待寡头崛起,是一种常态,连锁化经营是必然趋势,对于生鲜食配领域来说,给个体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能效率的高要求,以及逐渐形成的人才高地等问题。
不得不说加速一个行业的进程,等于加速洗牌的开始,从乱象丛生到规范,最终还是逃不过大并购时代的来临。
最后,我们参考美国餐饮巨头sysco的发展来看,科技和资本是绕不开的,既不能向左(盲目扩张)也不向右(封闭保守),而是要向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24:00
400-612-0125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